內容簡介
資中筠是大陸極有象徵意義的公共知識分子,她的言論,尤其是對中美兩國的見解,備受各方的重視。
這部近八百頁的大書,是一個現代讀書人的心路歷程。從老清華,到一九四九,反右,文革,八九六四,作者說:「如今《自述》完成,得見天日,最後的一大心願已了。回顧往事,深切的遺憾和內心的愧疚,不斷出現。這是平生最動情、最痛苦的寫作過程。
這是特殊年代的一個知識分子,回顧所來路,是一段否定之否定的痛苦的心路歷程,既是個人的特殊經歷,也有普遍性。今天的青年和外人總是很難理解那個年月的中國讀書人的表現和言行,更無法深入瞭解其內心深處的起伏、轉折和糾結。馮友蘭的東床蔡仲德君曾對馮先生做過精闢的概括,說他一生有三個時期:實現自我、失落自我、回歸自我。這一概括可以適用於幾乎所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
以今天的認識回顧自己當年的迷失,絕不是輕鬆的事,有時相當痛苦,有時自己也不理解曾經有過的迷信和精神狀態。如今呈現給讀者,至少都是出自肺腑,是真誠的。
這部近八百頁的大書,是一個現代讀書人的心路歷程。從老清華,到一九四九,反右,文革,八九六四,作者說:「如今《自述》完成,得見天日,最後的一大心願已了。回顧往事,深切的遺憾和內心的愧疚,不斷出現。這是平生最動情、最痛苦的寫作過程。
這是特殊年代的一個知識分子,回顧所來路,是一段否定之否定的痛苦的心路歷程,既是個人的特殊經歷,也有普遍性。今天的青年和外人總是很難理解那個年月的中國讀書人的表現和言行,更無法深入瞭解其內心深處的起伏、轉折和糾結。馮友蘭的東床蔡仲德君曾對馮先生做過精闢的概括,說他一生有三個時期:實現自我、失落自我、回歸自我。這一概括可以適用於幾乎所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
以今天的認識回顧自己當年的迷失,絕不是輕鬆的事,有時相當痛苦,有時自己也不理解曾經有過的迷信和精神狀態。如今呈現給讀者,至少都是出自肺腑,是真誠的。